文 | FBIF食品饮料创新 Pride
编辑 | Panda
气味是立体的,它总能轻易唤起被封存许久的记忆。
拥挤闷热的车厢,五湖四海的口音。此时,泡面的水要比往常少,最好没过面饼就收手,如果放了榨菜和火腿肠,那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。但,水稍多一点,这一路上就得更加小心慢慢挪动。

捧着泡面碗,从车厢有热水供应的这头挪到自己的位置,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:人多、空间小,热水还不能撒。
“啤酒饮料矿泉水。”
“花生瓜子八宝粥。”
“来,腿收一下。”
有经验的,往往会挑准时机,默默推算小推车折返的时间,借机紧跟开出的“大道”,用较为轻松的方式回到自己的位置。但无论如何,一路上,那碗被端在手里的泡面,随着步伐摇晃出的香味,提醒着大家可以吃点什么了。
于是,嗑瓜子的咔咔声、啃泡椒凤爪的嘶哈声、吃泡面的吸溜声以及向列车员的询价声,与各种香味融合,在某节车厢里浓缩为了数代人的记忆。
1999年,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,决定将春节、“五一”“十一”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,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。同年的国庆,成为第一个“黄金周”。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,这一年“黄金周”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,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。[1]
之后的26年,社会高速发展,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。2024年国庆假期,全国国内出游人数已经达到7.65亿次,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,则达到7008.17亿元。而今年,“China Travel”热度不减。据去哪儿旅行数据,“鸡排哥”带动下江西景德镇酒店10月1日入住量同比增加30%,北京升旗仪式的搜索热度则环比增长12倍。[2]
26年间,很多都变了。绿皮火车成了复兴号,哪怕是上海到北京的1200多公里,也从动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四五个小时。
而随着旅游边界不断拓宽,出游场景不断丰富,出行方式不断革新,曾经如花生、瓜子、八宝粥、泡面这样的“出行搭子”,也发生了转变。
什么值得买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张宇昂告诉FBIF,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需求已超越简单的解渴与饱腹,更多人在旅途中倾向于选择好看好拍、有仪式感、能带来情绪愉悦的产品,把它们视为旅途中的“情绪搭子”。
于是,人们旅途中的新“搭子”,变成了停车间隙送到座位的一杯经停地特色奶茶、精致男孩女孩们品茶的小型茶具、或是一支高铁版文创雪糕。

“食品饮料消费正从单一功能性补给向场景化、体验型消费跃迁,预计今年十一期间相关品类热度有望超过去年同期。”张宇昂表示。
车厢内食品饮料产品消费的变迁,正是一部微型的二十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发展史。
一、泡面榨菜火腿肠称霸车厢
1999年前后,正是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创新“黄金期”。多款日后的“国民产品”在这一时期上市,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。
如1997年,农夫山泉推出天然水,并于2000年全面转向天然水;1997和1995年,康师傅和统一分别推出冰红茶产品,并开始动摇旭日升在冰茶品类的垄断地位;1996年娃哈哈推出AD钙奶,上市首年产值便达到6.85亿元。[3]
食品饮料消费选择的丰富,也渗透进火车车厢。从这一时期火车推销员的“顺口溜”从“香烟可乐鱼片干矿泉水”,变成“啤酒饮料矿泉水、花生瓜子八宝粥”便可窥见一二。
但要从众多食品中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火车车厢的,那只能是泡面。
在那些展示绿皮火车车厢百态的历史影像中,总是会有一碗又一碗的泡面入镜。虽然车上的乘客来自五湖四海,但“吃泡面”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。

泡面是怎么盛行于火车车厢的?这就不得不提到康师傅早期的大单品,红烧牛肉面。
1992年8月,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上市。虽然康师傅并未在当时明确将这款产品定位于火车场景,但是现在再看,其初代产品的几点创新,都很好地迎合了火车上乘客的需求。
首先,是康师傅为红烧牛肉面推出了一款纸碗包装,并在碗中配有塑料叉子。而在此之前,市面上多数方便面产品提供的是塑料袋的包装,这使得一些在火车上吃泡面的消费者,不得不用自带的水杯泡面。

2000年,即使已经完成第三次火车提速,但从北京到上海的用时仍然达到十多个小时。碗面的设计,满足了消费者在路上快速充饥的刚需。
其次,康师傅在红烧牛肉面内增加了一个牛肉酱料包,而当时,多数方便面产品内只附赠一包混合味精、盐、香料的调味粉包。增加的酱料包,是红烧牛肉面可以在车厢内“一传十、十传百”的关键。[4]
据公开报道,最初推出红烧牛肉面,正是因为四大创始人之一的魏应行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,食用从中国台湾带来的方便面,因散发出的香味吸引了乘客的注意,使其注意到了市场需求。[4]
最后,是定价亲民。初代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定价1.98元,虽然比当时多数国产方便面稍贵,但是相比于进口方便面5、6元的价格便宜不少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价格远低于当时火车上餐食的价格。曾有在铁路系统工作20年的工作人员回忆,2000年左右,火车上一个菜通常售价达到10多元,因此多数旅客还是以吃泡面为主。[5]
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出现,则带动了国内方便面市场,对方便面口味本土化的创新。
在此之后,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、康师傅小鸡炖蘑菇面等中国风味的产品推出,丰富了消费者们在泡面上的选择,也使泡面在车厢里进一步普及。
铁打的泡面,流水的零食。
2000年之后,在泡面称霸火车车厢的同时,各式各样市面上热销的零食,被人们带进车厢,或登上了火车售货员的手推车。
其中,一些零食有着天然的“火车基因”。
比如来自重庆的有友泡椒凤爪,将一只完整的鸡爪剁成多个小块装袋,这样的设计天然适合分享。加上泡椒凤爪的辣味很容易“点燃情绪”,使其成了拥挤的车厢里,人们跟邻座乘客之间的“破冰神器”。

比如娃哈哈八宝粥,开盖即饮的设计,即使在颠簸的车厢里,也能保持喝粥的“从容”。而其使用的糯米、谷物、豆类等原料,则在满足饱腹需求的基础上,还多了一些养生价值。

而在那个对奶茶的要求还很简单的时代,一杯香飘飘成了很多人正餐过后的“下午茶”。跟泡面一样,只需要背着一只轻便的杯装上车,剩下的只需要交给车厢里的热开水。

食品工业快速发展,消费者的选择也在增多。但在那个列车速度较慢、人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年代,“顶饱”“打发时间”仍然是人们对火车食品主要的诉求。
二、便捷高效健康,乘客有了“新宠”
无论是方便面、凤爪还是八宝粥,能在火车场景流行,都与其便携性密不可分。
但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,能更好地平衡新鲜口感与便携性的食品,渐渐成为乘客们的“新宠”。在这些食品的背后,则是中国食品工业保鲜技术的发展。
卤味就是“新宠”们的代表。
其实在火车上吃卤味,是中国乘客们的“传统”。上世纪90年代,当火车停站时,人们就会通过车窗,向站台摆摊的小贩买烧鸡、酱鸭等卤味食品。从当时的历史影像中就可以看到,这些卤味食品通常被白色油纸包着,递给车上的乘客。

后来,各种卤味品牌出现,让人们更容易买到卤味食品。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,卤味都采用散装称重的形式,并主要用塑料袋包装。而塑料袋包装容易渗油等缺点,使其不够便携,再加上密封性欠佳,氧气容易进入,影响卤味熟食的新鲜口感。
2012年,周黑鸭引入的“气调锁鲜包装”是一个转折点。简单地说,“气调锁鲜包装”就是将卤味熟食装进塑料盒内,并用一定比例的保鲜气体(二氧化碳和氮气)替换包装内的自然空气,从而保留熟食的新鲜口感。
引入“气调锁鲜包装”后,周黑鸭卤味食品的保质期延长到3至5天[6]。2014年,周黑鸭将门店散装食品下架,全部升级为气调锁鲜包装。
引入新包装的周黑鸭,更便携、口感更新鲜,使其渐渐地在火车场景渗透。
据周黑鸭2023年财报显示,2023年,周黑鸭在机场、火车站在内的交通枢纽渠道的门店总数净增141家,达到319家。[7]不仅如此,周黑鸭的卤味熟食,还出现在多辆高铁的商品菜单中。
如今你可能经常会在高铁上看到这样的场景,乘客上车后,找到自己的座位,坐下,打开书包拿出平板电脑,一边播放缓存好的“下饭剧”,一边拿出一盒周黑鸭鸭脖。虽然鸭脖是出发前一天晚上就买好的,但是撕开封口,仍然散发出刚卤好时的香气。

除了“吃”,“喝”也在便携的基础上追求新鲜。
根什么值得买的数据,今年国庆假期准备阶段的9月20日至9月27日,“冻干咖啡”关键词下,商品GMV同比增长271.49%。
三顿半2018年推出的即溶咖啡小罐装,就是冻干咖啡的代表。通过冻干技术,三顿半将现萃取的咖啡液提取为咖啡粉,并通过小包装分装。这样的设计下,乘客在火车上只需要打开小包装的盖子、倒出咖啡粉,并搭配水或奶,就可以自己DIY接近现磨口感的咖啡。

而在产品宣传中,三顿半也将“随时随地,快手可得”作为产品的主要卖点。
同类“饮品”,还包括以水獭吨吨为代表的冻干果茶,产品采用独立塑料袋装的小包装设计,在火车上撕开,将果茶块扔进水中,几秒钟后一杯“现制”果茶就做好了。

当前电商平台热销的柠檬液,采用细条袋装设计,撕开包装袋,柠檬液倒进水中,就是一杯新鲜柠檬水。

除此之外,据什么值得买的数据,9月20日至9月27日,“每日坚果”关键词下商品GMV同比增长68.13%,其中“沃隆”品牌相关商品GMV同比提升170.17%;酸奶品牌“安慕希”关键词下产品GMV则同比增长78.09%。
看以看出,便携、即食即饮的特性,叠加健康、好看等附加价值,就是新时代下,消费者对于“火车食品”的新需求。
三、车厢,成了文旅必争之地
在各大景点流行的文创雪糕,如今正在挤进火车车厢。
今年8月,广西铁路推出了火车主题文创雪糕,并在南宁站、桂林站、柳州站、贵港站的宁铁驿站自营超市出售。

据国铁南宁局文旅公司的介绍,该系列雪糕有4种口味,每一种口味对应不同的颜色,以及蒸汽机车、内燃机车、电力机车和动车组4代车型的车头造型,体现中国火车的发展历程。
其实2022年,武汉火车站就曾推出一款以武汉站为造型的文创雪糕。这只雪糕的设计以武汉站外立面为主体,加入黄鹤、樱花等武汉元素,并标明了武汉站的开站年份“2009”。

文创雪糕在火车场景的出现,反映出旅途中的饮食,正越来越注重一种在地性的体验。
消费者对这种体验的渴望,同样体现在地域特色食品在车厢内的流行。
如今社交媒体上,网友晒出自己在火车上买到的食品中,西梅、奶酪、牛肉干这三样的存在感极高,甚至有人将其称为“新火车三件套”。

在火车上,这些食品会被推销员们从一个大包装中拆分成一袋袋小包装,哪位乘客伸手,就把零食塞到哪位的手中。仔细一看,它们包装上没有知名品牌的商标,但很有可能印着地域风情的图案,以及那些直接与地域关联的商品介绍:内蒙古大草原的手撕牛肉、来自新疆喀什的西梅、伊犁蓝莓…
各地区品牌,也借着“文旅热”,在火车上刷了一波存在感。比如有网友就晒出,一辆从青岛始发的火车上,就向乘客发放了青岛老字号的高粱饴,和山东老品牌青援的钙奶饼干。

南昌客运段商务座的赠品零食,则基本上被江西的品牌“刷屏”:煌上煌五香牛肉干、江中猴菇、甘源果仁。

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预包装食品,也登上各列车的菜单。来自武汉的蔡林记盒装牛肉热干面、来自哈尔滨的秋林哈尔滨红肠、来自青岛的瓷瓶老酸奶...只要坐得够久,完全可以把列车吃成“全国流水席”。
其实对地域特色食品,“在路上”的人们有着不变的的渴望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那些等待绿皮火车停站,向站台小贩上买上一只德州扒鸡的乘客们,就是这种渴望的缩影。只是食品工业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,让这份渴望变得更加唾手可得。
这个假期你坐火车出行了吗?在火车上你吃了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~
参考来源:
[1] 连品洁 田虎,中国为什么会有假期“黄金周”?,2019年9月,人民网
[2] 2024年“十一黄金周”国内出游7.65亿人次,2024年10月,福布斯中国
[3] 87年AD钙奶正式开售!它年销30亿,卖了21年,背后初心可见!,2017年9月,中国食品报
[4] “康师傅”的故事,2006年2月,CCTV
[5] 三代列车员见证“舌尖上的春运”变迁,2018年2月,人民网
[6] 李烨 许悦,周黑鸭卖散称和卤味套餐,更便宜了,2024年5月,界面新闻
[7] 周黑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业绩公告,2024年3月
来源:FBIF食品饮料创新
评论